中心新闻

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和阿伦·福特讲座

作者:admin    日期:2009-11-10    点击:
时间:2009年10月27日 上午8:30—11: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 主持人:钱亦平 姚恒璐 记录人:刘奇 摄影:李铮 苏潇 周明昆 今天的研讨会上午的议程在上海音乐学院钱亦平教授主持下拉开了序幕。

时间:2009年10月27日 上午8:30—11: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

主持人:钱亦平 姚恒璐

记录人:刘奇

摄影:李铮 苏潇 周明昆

今天的研讨会上午的议程在上海音乐学院钱亦平教授主持下拉开了序幕。参与这次议程发言的四位专家分别是杨儒怀先生、罗忠镕先生、于润洋先生、贾达群教授。杨儒怀、罗忠镕和于润洋三位老先生是我国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分析领域的“泰斗”,而贾达群教授则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音乐分析的领军人物,他们四位的云集,使今天上午的发言无疑成为此次会议的浓墨重彩之笔。

首先发言的是杨儒怀先生,杨先生可谓是我国音乐分析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之一。三十多年来一直在这个领域默默耕耘。他所著的《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一书是他多年教学讲稿整理汇编而成,虽历经两次修改,三十多年岁月的洗礼,但在这部著作中许多前瞻性的学术观点至今仍在专业教学中广为使用,这部著作可称得上分析领域的典范之作。

杨先生提纲挈领的介绍了他的《音乐的分析与创作》这部著作写作的初衷、著述的出发点,著作内容的构成。他特别指出了,在七十年代他为这部著作定名的立意,既区别于“曲式学”,也区别于简单的创作手段的概述,而是强调音乐分析与创作密不可分为的关系。著作的内容从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入手,对音乐主题发展手法,音乐语言陈述结构做出了相当详细的阐述和方法的划分。著作的最后一部分论及曲式结构。而在这一部分中,杨先生并没有把曲式简单划分为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等种类,即曲式是部分之间的逻辑组合,著作论及的不是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是部分之间的逻辑组合,它是并列、循环、变奏等原则。通过杨先生亲自的介绍,使在座的每一位听者都深入理解了这部著作的立意,这些有别于前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即使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令人感动的是杨先生八十多岁的高龄,虽身体极端不适,但仍站立为我们在座的专家、学者、师生们做报告,场面温馨,掌声热烈。

第二位发言的是罗忠镕先生。罗先生为这次大会特别带来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关音级集合的计算程序,并亲自为我们展示利用计算机程序来简便计算音级集合、音集集合反演和不变以及十二音序列矩阵。利用计算机程序科学、快速、便捷地计算音级集合使在座的每一位听者都惊叹不已。八十多岁的罗老虽年事已高,但仍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使我们对其研究成果和其治学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第三位发言的是于润洋先生。于先生早在1993年他的长篇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首次提出“音乐学分析”这个概念。1996年,在于润洋教授的倡导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音乐学分析课。目前这个概念在国内音乐学界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且频繁地出现在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中。可以说,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付诸教学实践为我国音乐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次会议,于先生就音乐分析学的建构进行了再次深入的探讨。于先生认为音乐分析学的内涵是多元性的。就其自身性质来说,既应强调深入到作品的结构和相关技术——技法的深层,又要具有比较宽阔的社会历史的、审美的学术视野,这对这门学科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是相当重要的。于先生就音乐分析的两种模式做了深入细致阐述。此外,于先生还指出这两种分析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近况,并在最后概括了自己对音乐分析的基本理念。

第四位发言的是贾达群教授。贾达群教授是活跃在中国音乐创作与分析两个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这次会议上,他不仅带来了他最新的研究专著《结构诗学》,而且在这次发言中他着重阐述了“结构对位”的核心思想,这为在座的专家、学者、师生们打开了音乐分析方法的新视野。他指出音乐结构的生成是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结构元素相互作用所致,每一个元素都有可能因其自身的结构变化而引起总体结构的多意多解。结构对位的内涵并不仅限于音高关系与其它各种音乐元素关系之间的这种结构不同步,而是涵盖指向各种音乐(结构)元素及其结构层级之间全方位的互动而出现的结构参差。也就是说,任何两种(或以上)构成某种结构形态的音乐(结构)元素及其结构层级之间只要出现结构划分上的不一致便可以归属结构对位的范畴。换句话说,结构对位的形态特征不仅只限于结构元素间,而是包括所有结构级层以及超越这些结构级层而存在于作品内的不同的音乐事件间。结构对位中的结构所指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概念。因此,结构对位展示了人类音乐创造活动中的最高智力活动。

四位国内的专家发言后,阿伦·福特教授为听众作了第二次专题讲座。这次讲座采用互动的方式,由参会者提出问题,阿伦·福特做以解答。会场内提问相当踊跃,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既有宏观上,如对音集集合理论价值的展望的提问,如音集集合理论价值能会存在多久?也有微观上就具体音集集合操作实践问题,如截段划分的标准与方法的提问;既有追根溯源,如对阿伦·福特教授当初发明音集集合理论的初衷提问,也有批评建议性的,如音集集合理论对中国民族以及现代音乐的运用以及音集集合理论发展——微分音、节奏、音色的如何分析与实践的提问;既有针对现代音乐各分析体系理论比较的探讨,如申克理论、转换生成理论与音集集合理论关系的提问,也有深究细研,如对音集集合理论中关于无调性音乐作品分析的表述方式的方法论提问。总之,问题涉及面多样,福特教授都做以一一解答。可以说,对音级集合理论做以了深度的研讨。

综述人:刘奇

来自北楼报告厅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