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我中心“中国音乐史教研团队”参会学术简报

作者:admin    日期:2010-12-27    点击:
康瑞军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0-12-23 2010年12月17日至21日,我院中国音乐史方向三位专任教师及研究生代表10余人,赴福建厦门出席了“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康瑞军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0-12-23

2010121721日,我院中国音乐史方向三位专任教师及研究生代表10余人,赴福建厦门出席了“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本次会议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厦门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九大音乐学院、主要艺术学院和研究院所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综合大学音乐院系的师生代表。我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团队在本次会议上的学术报告与交流,引起了与会音乐学同行的高度关注与讨论。

我院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此外,令人鼓舞的是,在本次会议附设的第六届中国音乐史高校学生论文评选颁奖大会上,我院2010届硕士毕业生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容邵同学(导师:李方元教授)的《唐代类书与音乐文本知识——以‘唐代四大类书’为例》一文,获得硕士组三等奖。这是我院学生首次在权威性音乐史论文评选中获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院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成果与潜力。

容邵同学在颁奖现场(中间者)

一、大会发言

陈永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的近代雏形。诚如章学诚所言:目录学的功能即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明晰,则纲举目张,方知读书门径;目录不明,则终究是乱读一气,只开花、不结果,事倍功半。老师从目录学史的角度追溯并归纳了近现代以来“音乐”作为专门学科的源流,探讨了音乐的分类归属问题。其中包括:一)近代学术分科及“音乐”在学科中的归属;(二)中国音乐专科目录在近代的基本面貌;(三)中国音乐专科目录的近代音乐学术转型意义。该文对我们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当今学科定位、发展空间与前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对音乐院校研究生尽快跨入学术领域、进行有效阅读和思考,也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宣读完毕后,即得到山东师大音乐学院冯长春教授的首肯,并获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编辑部的用稿预约。

陈永老师发言

[韩国]徐海准(Seo Haijoon)老师的报告是近现代中韩两国有关高丽音乐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作为我院外籍专任教师,徐老师对近现代以来中国、韩国音乐学术界对高丽时期音乐思想、乐器、音乐机构及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考证与分析。高丽音乐曾经长期受到中国唐宋以来音乐文化传播的影响,并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中古以来音乐文化的亚洲化、世界化与多元化。因此,研究高丽音乐的历史与现状,对我们深化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尤其是推动我们挖掘新史料、研究新课题(如唐乐呈才、宫廷雅乐的文化内涵、拉弦乐器、音乐机构的研究)、拓展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版图,必能起到“他山之石”的点睛作用鉴于我院的外籍教师聘任特色和学科势头,此次会议期间甚至有个别院校欲从我院“挖人才”,由此彰显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亮点与特色。

徐海准老师在发言

康瑞军老师的报告是古代音乐表演实践的生成-变迁机制——唐宋宫廷音乐文化转型的制度分析”老师在自己博士论文有关宋代音乐制度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就古代宫廷音乐制度与音乐表演实践的互动关系的进行了探讨。他在发言中提出,古代中国音乐有着丰富的表演实践传统,这涉及到音乐表演技法、曲目编排、曲名设置与更改、乐器配列(数量、种类、排列)等诸方面1970年代以来西方“音乐表演学”(Performance Studies)对表演场合、声音生态、表演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相比,中国音乐史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中国音乐史学是不是可以从自身“声--乐”的概念内涵以及“诗--舞”一体的形态特色的角度来考察自己的音乐表演实践?唐宋宫廷音乐表演生成-变迁机制的研究,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一种尝试。

瑞军老师在发言

敖菲同学是我院中国音乐史方向2009级研究生(导师:康瑞军副教授)。她的发言题目是近三十年(1980-2010)来关于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音乐教育史研究是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学学科版图中具有交叉性的课题。敖菲对近三十年来有关中国音乐教育史的105种文论(包括著作6种、期刊文章88篇、学位论文11篇)进行了详尽的文献梳理与分析,提出当前研究中体现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两种路径。进而,敖菲认为作为一门新近十余年来才引起学界广泛注意的学科,音乐教育史学应当在研究范畴上进一步拓展音乐教育思想史、音乐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考证与比较法外,可以尝试采用教育社会学的分层理论、“新史学”的制度分析法等多元方法论来推进这一学科的发展。

敖菲同学在发言

二、与专家交流

会议期间,我院师生代表的发言引起部分同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有关唐宋音乐制度、韩国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音乐院校专家的认同与关注。如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所言:现在,宋代音乐史学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显学”。大量新成果、新方法的推出,顺应了音乐史学界探究“新史学”研究范式的趋势。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音史师生对音乐(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成绩。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教授表示:愿意全力从资料及研究工作上支持和指导“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课题的研究,并建议聘请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专家孙继南先生为本课题的学术顾问。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在敖菲同学发言结束后,对敖菲的发言表示了高度关切与肯定,与敖菲同学进行了专门性的讨论。作为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修教授认为敖菲发言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如乐教与音乐教育的词源、音乐表演活动与音乐教育行为的区别、研究方法上的探索),是学界原来不曾注意的议题,在目前国内各大音乐学院对音乐教育史学还普遍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华师音乐学院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应当“带好这个头”,推动这一领域向学科纵深发展。著名音乐史学家、我院前院长、现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李方元教授对我院中音史教研团队的发展动向也给予很大期望,他特别强调要重视引导研究生对原典文献的研读,重视阅读方法和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尤其要关注中国音乐史教学、研究当中对人的“教育问题”。此外,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的相关学者也对我院师生发言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与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合影

与中国音乐学院修海林教授合影

三、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与特色

通过这次会议,我院中音史师生团队对本学科下一阶段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设想。那就是,其一,立足“音乐文化转型研究”,通过现有“课题群”(康瑞军主持的2009年教育部课题《社会转型与乐制变迁》、陈永主持的2010年教育部课题《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以及两位老师共同参与的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历代乐论”课题,张业茂主持的2010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以乐教和”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后续申报活动,构建“教师专研——研究生系列选题——‘半月谈’读书会——音乐学专题论坛”的学术运作模式,与国内高规格研究团队横向联合,打造我院中音史学科“打通古代与近现代音乐史,拓展国际音乐学术交流”的学术品牌。其二,充分消化国内音乐教育史既有成果,有选择地借鉴国际音乐教育史及普通教育史学的丰富经验,依托课题平台、开辟实验课程、开发系列选题,力争在三年内(201312月之前),推出“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系列论文、教材与专著,翻译一批国际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专论,奠定我院在国内音乐教育史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

四、会议花絮

魅力厦门,我们来了!

我们在一起

开心游学,青春是我们的名片

碧波、沙滩、晚风……一起去看海喽!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夕阳斜下,人在天涯

厦大: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