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3.17 上午10:00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纪录整理者:于盼(2009级音乐教育学方向研究生)
导论:
断代史的研究相对来说,中古以前研究的成果资料较多。例如:先秦,儒家乐教的资料春秋时期的音乐思想,流派等资料很多。也可以进行断代之间过度史的研究,例如:西周到春秋时期,汉代到唐代,唐代到宋代,等等。而中古以后的音乐教育史则不够清楚。例如:宋元明清时期断代文献不够。随着音乐向民间的转移,这一时期,文化艺术教育业越来越普及,音乐的社会化增强,载体也同时在发生变化。很多关于音乐活动的史实记载散布在一些杂谈,笔记,小说和剧本中。这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古以后的音乐教育应该注意侧重的方面。而近现代则多集中在对人物,思潮,学堂乐歌等等的研究上,现代访谈还不够。此次课程希望通过大家对断代文论的研读和探讨来拓展我们研究的新视野。
课堂讨论记录:
于盼: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对音乐教育史研究的角度多侧重在教学法,教学对象等方面。不像史学专业可能会侧重史料等方面的记载的研究上。音乐教育史学科的建设有待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史专业的同学共同努力。
范孝翠:可以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待音乐教育史的问题。
翟娟:修海林的《古代音乐教育》更注重音乐的史料。没有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写。马东风《20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是站在大教育的学科角度来写的。联想到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可以将两者结合,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之上,和教育结合。
罗俊峰:对一个音乐史料的研究怎么界定是属于音乐教育还是音乐教育史的范畴?
康老师答: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基本的差别:音乐教育更侧重对教学法,教育内容,对象,课程,实际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史学更注重史料内容,价值,人物等方面的研究上。
罗俊峰:关于学科界定问题,音乐教育和音乐史学的不同处是音乐教育的角度多重视个人的解读,史学则是重在对脉络的梳理上。
向须敏:春秋时期,孔子的乐教,“成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对音乐非常的重视。而现在社会音乐教育的地位却越来越低,这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它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康老师答:对乐的概念的界定不同。当时的乐和今天的音乐教育是不同的概念。
敖飞:西周之前,礼是附属于乐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音乐开始向私学转移,在民间,乐的娱乐性增强。
喻意: 两者之间相同的是塑德功能。孔子的乐教重音乐的社会性。而现在音乐教育重视人本身,素质教育主要关注人自身的完善。
向须敏: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但其实际教学活动为什么存在等级观念?
康老师: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仕”和“君子”。政治性很强。现在提倡多元教育,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解释。孔子是有区别的对待人本身。而现在从音乐训练出发,注重音乐学习的平等,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人类彼此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包容。
涂雅兰:西周时期的乐教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那么在荀子的乐教中,把教育对象分为官人,文人,百姓。官府中的人和普通人都谈不上素质教育,那么文人对音乐的学习到底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康老师:要注意对概念的界定,概念观察可以,但概念不一样,研究的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李艺:宋代以后,资料缺失,宋代的音乐传播从官方到了民间,范围可以说是从小到大。文献少,但主要是因为执笔的是官方的,民间的一些音乐就难以记载下来。研究对象要变。断代专题的研究应该从小的点入手。
康老师:历史是不客观、不平等的,主观性很强。音乐活动的记载由史官、文人学士所掌控。但宋代以后,音乐活动多体现在百姓的生活化中,我们应注重对笔记小说、剧本、诗词曲、出土文武乃至近日活态文本的研究。文本不同给不同学科提供不同的出发点。我们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不断建构音乐教育史学学科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结语:
此次课程在同学们激烈的探讨中结束了,很多同学都感到很有收获。对断代史整体的研究有了系统的认识。对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学科的界定有了新的感悟。对音乐教育史的研究载体有了新的视角等等。我们也很期待下次的研读课。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和分享来拓展我们对音乐教育史学科研究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