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3.31 上午10:00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纪录整理者:吴慧(2010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中国音乐教育史学,是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学两个学科版图中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交叉性学科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多维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关注的侧重点均不一样。如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若用音乐史学的角度,则多关注史料,用时间的维度来研究所有事物的因果关系。但若用音乐教育学科的角度,则更多注重的是操作、实践层面,如教育的方法、目的,招生对象、教育经费、学制等。对这种交叉性学科的研究,首先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学科领域体系、研究方法做到如数家珍,此后我们才能学习、理解、运用其它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这也提示我们后期撰写硕学位论文,应站在自己的学科角度来选题、研究,权衡好论题的核心成分与外围成分的比重。
本堂课主要是对书评和杂论相关文献进行研讨。其中陈其射的《中国音乐
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读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有感,该文章引
发了大家很多思考。对于修海林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提到的“人”、“艺”两种音乐教育体系,大家展开了一些讨论,如下:
范孝翠:把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体系划分为“人体系”和“艺体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分割了二者的共性。
罗俊峰:音乐教育的“人体系”和“艺体系”描述的对象已改变,是两种不同的层面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手法、内容、目标均发生改变。
熬菲:人、艺两种教育体系两条线一直贯穿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没有断层,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轻重比例、侧重点不同。
康老师:对音乐教育的这两种体系的划分,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潜在标准,即根据掌握话语权的人的需求,教育体系就会随之而改化,强化需求部分。而对于我们来说,则需细化这些问题,如研究这两种体系的演化过程,思考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等等。研究不是折中一些观念,我们需要有自己独有的视角来进行挖掘和研究。
关于夏静的《乐教之为“六艺”先》一文,也进行了如下一些讨论:
吴慧:文中提到上古关于“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实用技能,一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六艺”究竟属于哪个范畴?
康老师:按照传统的角度,“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注重的是操作层面,而《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培养士的角度,注重的是知识层面。
翟娟:“乐教”与“音乐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怎样的?
康老师:分两个层次
1、文献记载中的演变
2、实际层面:“乐教”一词出现之前,乐教行为已经存在了,名与实,实则更早。
当文献中不大记载“乐教”时,但其乐教行为仍在实行。
最后康老师提出了他自己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即“国际化、全球化、多元化”的问题,这种趋于一体化最终彰显的却是个性化,因为模式化的价值越来越小,需要在全盘了解熟知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新的、不一样的模式。在学术领域也同样,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渠道,用独特的角度来研究,这都强调了一种个性。
本次研读课在大家的探讨交流中结束,通过康老师几次课的讲述,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和研讨,引发了同学们的很多思考,对我们的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手法、学术创新思维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启发。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这一版块的课程学习就告一段落,我们期待下个版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