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音乐教育史专题实验课程综述之五

作者:admin    日期:2011-04-19    点击:
时间:2011.4.14 上午10:00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指导教师:陈永 纪录整理者:赵琼(2010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本周的课程陈永老师为我们展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第二讲,主要为我们讲解了从...

时间:2011.4.14 上午10:00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指导教师:陈永

纪录整理者:赵琼2010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本周的课程陈永老师为我们展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第二讲,主要为我们讲解了从1920年至1937年(科学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史。

教学目的:通过阅读这一时期的文章来了解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前夕我国音乐教育的状况。

19201937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大规模传入,导致了中西古今文化的大碰撞大交流。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了科学民主的新思潮,导致很多人在在思想上、文化上、技术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来复苏我国的文化,唤醒国人的思想。

在课堂上,同学们针对老师布置的6篇文章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下面做简要整理。

1. 萧友梅的 《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 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 1920年 )

张雪程:这篇文章的内容首先将音乐分类成三个层次,讲到了西方的音乐教育机关,同时也回答了什么是乐学。但是都只是做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同时在文章最后提到“学生如果品行不端,应该照章令其退学”这与音乐可以教化人的道德品质的观点是相矛盾的。

老师总结:萧友梅被誉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之父,这篇文章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问题,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文章重点的谈到了中国音乐不发达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1)国家教育制度的不完善;(2)由于音乐的普遍传承者是自发的,所以艺术从事者的文化水平不高(3)教育的内容太多太杂。

2. 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自序》(节选),(1923年)

张婷:文章向中国人介绍欧洲音乐的发展,提到白种人把中国人的和谐破坏了,作者认为应该保持和谐,这同“母语教育”这一观点有相似之处:都是吸收了别的文化的同时忘记了本土的文化精髓。

罗俊峰: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礼”是依附与“乐”的,其实中国自古都是“乐”附于“礼”。王光祈之所以把乐放在第一位,这与他的留学背景有关。反映了中国20年代音乐人的思潮。

喻意:文章的体裁结构是层层递进的,开始讲到我国的“和谐”被西方的“征服”破坏,导致了国人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征服态度”,随之又提到了我国传统的“和谐态度”的感化功能,所以我们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国乐”。到这里才说明这本书为何叫做《欧洲音乐进化论》并且提出著此书的目的:因为要利用西洋科学方法,所以我们便不能不先研究西洋音乐的进化。”

老师总结:王光祈很理想化,相对于萧友梅而言他的民族性更强。他主张建立“国乐”,用西方的“器”来建立中国的“道”。王光祈的书名为《欧洲音乐进化论》他的“进化论”就是受西方近代进化意识的影响较深,这同时也是他文章学术科学性的一个体现。文中提到了“征服态度”这其实是中国同西方的两对范畴“性善——性恶”,“和谐——征服”,王光祈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看到了西方的问题,也强调中国音乐和谐性。我们要学习他对中西方音乐的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在他身上也有些不足,比如:用“士大夫的眼光看待‘国乐’”;对‘国乐’的界定比较模糊等。

3. 宋寿昌:《音乐教育与现代中国》,1926

4.宋寿昌:《谈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和改造问题》,1926

赵琼:《音乐教育与现代中国》一文从哲学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作者认为“彼此间失了谐和作用”、“应该注重感情陶冶。”他从审美的角度谈到了音乐的美及其功能性,最后指出 “把音乐建设在教育方面”。因此在他第二篇文章中提到了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来说明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三方面有个共同点: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导致了国人在思想文化上一味的崇洋媚外。但他并没有提出更具体的解决方法,就学术性而言相对于前面两篇文章较差。

老师总结:作者的知识面比较广,同时代背景下的文章的内容都差不多,通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宋寿昌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保守的,由于不像萧友梅、王光祈等人有留学的经历,所以在看待中西文化思潮上他不是很客观。他的文章可以折射出当时很多文人青年的思想和状态:内心的焦虑,但同时面对涌入而来的西方音乐文化又不知所措。

5.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1934

吴慧:章是比较中立的,非常清晰的对待中西音乐,他认为“西洋音乐整盘的搬过来与墨守旧法都是自杀政策”,同时主张学习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来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

老师总结:这篇文章短但实用,文章态度比较理性。黄自的文章如同他的做人一样,很得体,很绅士。黄自比较温和,作品也如同他的人格,所谓“文如其人,乐如其人也”。他个人的理想是产生民族音乐,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看待音乐问题。

6. 霍士奇(吕骥):《国防音乐》,1936

赵琼:这篇文章是在1936年发表,当时我国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敌我矛盾已经激化到一定程度,吕骥相对与其他音乐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措施即“国防音乐”。这与他的政治身份是有关系的。他是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先驱者,后来开展群众救亡歌咏运动。我认为这篇《国防音乐》就是为歌咏运动所准备的。

老师总结:吕骥的思想比较激进,理论思维很强,他的文章反映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文章中他一方面全面的掌握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提倡要有坚实的音乐基础。

本次课程大家都踊跃的发言,说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老师的总结,让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改良时期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1903

到“科学时期”吕骥的《国防音乐》(1936)。老师挑选的这几篇文章在这30多年的历程中,逐步的向我们展开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对近代音乐教育史的发展有了更连贯更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