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音乐教育史专题实验课程综述之七

作者:admin    日期:2011-05-04    点击:
时间:2011.4.28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记录整理者:杨菡(2010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本周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第四讲,陈永老师以“新时期”以来的音乐教育、音乐学科思考、文化思考三大类文章为例进行...

时间:2011.4.28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记录整理者:杨菡(2010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本周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第四讲,陈永老师以“新时期”以来的音乐教育、音乐学科思考、文化思考三大类文章为例进行了讲解。

“新时期”(1976----)文化背景: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活跃气氛。这种局面为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课堂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形式分别对6篇文章进行了学习与研究。整理如下:

1.《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议书》1985

这篇文章是音乐家们以责任出发,针对我国多数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十分落后教育质量很低的音乐教育现状提出的建议,呼吁重新认识和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在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2.<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总序》吕骥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出版是60年代国家对音乐建设性的工作。从这篇文章中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采集民歌制度,为什么这么做?又出现哪些周折?为什么50年代作曲家多?因为50年代人是在民歌的海洋里长大,民歌在这一代音乐家造就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我们受西方影响较多,民歌对我们的影响远远不够。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习的是,谈民歌的历史,学会贯穿古今中西。

3.《新潮与老根》汪立三 1986

翟娟: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方了解很多,文章中谈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对比以及交融部分,西方音乐是对传统的大突破,中国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80年代第二次突破,这对国家音乐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意义。文中引用了很多名人的话,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总结,西方与民族音乐有相通性,新潮指西方,老根指民族。

罗俊峰:这篇文章主旨实际上是在谈中国音乐,在当时思想很超前,他的举例都是建立在作曲技法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上,扎根在中国音乐的发展上。

喻意:怎么理解文中说到的不重视巴赫、贝多芬,像印象派学习?是否因为中国的审美,文化与印象派更接近?

老师总结:作者汪立三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受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面临“新与旧,中与西”的问题,这篇文章很有诗意,谈到了根本性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题目,新潮与老根,贯穿了古今中西,新潮,老根并不止是中国也包括西方。(2)中国音乐的“两次突破”,从历史长河看中国音乐,也有一种说法是“三次突破”,分别是唐代、20世纪初以及80年代.3)学习作者思维方式,中国讲究“和而不同”,不要总强调相异性,注重相同性。

印象派吸收中国元素较多,中国百年音乐受齐尔品影响很大,我们要善于吸收与扬弃。“中国音乐像打太极圈,西洋音乐像做广播操”,这句话很经典,同学们要有所感悟。

4.《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郭乃安 1991

这篇文章以人为本,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与学科的关系,做任何研究要投入感情,人性化。这种以人为视角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5.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展望》 管建华 2001

张婷:思考“什么是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这篇文章不是站在学科角度而是站在文化的角度。

喻意很多措辞用语是非音乐的,嫁接了很多学科的东西,强调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互补。

老师总结:教育学科超越了本学科的局限,作者站在一个高的视角展望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科。学习读文中参考文献,要回到原点。

6.《出路在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蔡仲德 2001

“乞灵”二字最先青主提出,受到批判,这体现了一种民族情节。文中“中西音乐的根本差异不在民族性而在时代性”,这句话值得商榷。

本节课我们了解“新时期”音乐教育的状况,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音乐界的呼吁,音乐教育得到了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音乐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的思考,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陈永老师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四个课时的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对近现代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学习了大师们的写作和思考方式,相信对我们的论文写作会都有所启发。“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但是我们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学习远远不够,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