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海准老师(韩国人,副教授,博士)在本院629教室为大家主讲了一场名为“韩国玄琴的原型探讨”的学术讲座。这也是音乐学院博士系列学术交流讲座的第一场。
讲座的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前人研究的成果(中、韩、日);中国文献史料;韩国文献史料中记载的“玄琴”;中韩考古学史料中的“玄琴”。徐海准老师用文献研究法和考古研究法对韩国民族乐器——玄琴的原型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玄琴,韩国的文人乐器,其地位、美学、用谱与中国的古琴及其相似。在前人研究成果的部分中,徐海准老师对中、韩、日三国关于玄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概述为三大观点,即一、从考古方面资料,玄琴的原型是箜篌;二、从文献史料,玄琴的原型是古琴;三、玄琴的原型是玄琴本身(韩国学者们提出)。接着,徐海准老师把中韩两国关于玄琴的文献史料进行了罗列,其中所涉及的史料主要有:一、中国,《世本•作篇》(战国时期)、《释名•释乐器》刘熙(160-?)
[后汉]、《风俗通》 、《史记》 、《通典》 ;二、韩国,《三国史记》(1145)、《世宗实录·五礼仪》(1454)、《国朝五礼仪序列》(1474)、《乐学轨范》(1493)。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中韩考古学史料中的“玄琴”,在此部分内容中,徐海准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许多考古壁画上的图片。在这些图片中,大家不仅对玄琴的原型探讨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也对古时乐队表演形式有所认识。
在讲座的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就讲座内容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徐海准老师也演奏了玄琴,让大家目睹了韩国音乐的魅力。

玄琴的原型问题,现在还未有确切的答案。但此问题的提出和现有观点的对比,不仅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此研究的现状,更启发了大家做学术的态度,即追述源流,有凭有据。

讲座结束后,副院长陈永首先就音乐学院博士系列学术交流讲座这一有意义的活动发表了看法,他认为,高质量的讲座不仅可以介绍知识,还可以启发思维,并希望广大师生们能够积极参与。
撰稿人:涂雅蓝(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