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音乐教育史专题实验课程综述之四

作者:admin    日期:2011-04-13    点击:
时间:2011.4.7 上午10:00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纪录整理者:翟娟(2009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本周,陈永老师开始为我们讲授“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内容。

时间:2011.4.7 上午10:00

地点:音乐学院628教室

纪录整理者:翟娟2009级中国音乐史方向研究生)

本周,陈永老师开始为我们讲授“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的内容。

课上,陈永老师首先为我们规划了四个课时的课堂内容,内容围绕我国20世纪初近代以及当代的音乐教育的概况。为了4次课时的分配方便,近代大致分3个时期,共三讲,第4讲是当代。具体如下:

一.19001920(改良时期)

二.19201937(科学时期)

三.19371949(文化建设时期)

四.当代的一些文献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19001920年我国音乐教育的概貌。陈老师把这一阶段归纳为音乐教育的“改良时期”,他挑选了几篇“开山性”的文章为我们讲授。

首先是匪石的《中国音乐改良说》(选自《浙江潮》第6期,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编,日本东京出版,19036月)。作者抨击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弊端,指出要改良音乐,并且首次提出“音乐教育”一词,指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张静蔚教授评价此篇文章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第一声春雷,是启迪同时期音乐家创造“新音乐”的号角,预示中国音乐将要走的新道路。

其次是曾志忞《音乐教育论》(选自《新民丛报》第三年第1420号,梁启超主编,日本出版,1904年)。作者从学科角度去谈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内容涉及“音乐之定义”、“音乐之功用”、“音乐之实修”、“音乐之于诗歌”。梁启超称曾志忞是中国音乐教育的第一人。

以上两篇文章是民国之前的文章,从这两篇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国人已经有了改良我国传统音乐的意识,也开始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接着我们研读了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新青年 1917 3 6)一文。作者是从观念的角度探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

我生的《乐歌之价值》(据《云南教育杂志》1917年第7号)一文,作者从音乐本体、价值角度来探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强调了乐歌的重要性。

本次课在陈老师的讲授与我们的阅读文章中结束了。从上周的古代音乐教育到这次课的近代音乐教育,我们就感觉好像穿越了时空一样感受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因为阅读文献量有限,我们还不能有很深的领悟,所以课后要增加阅读量。历史是一些碎片,我们当代人就是要回到现场,拼接碎片,还原历史本来面貌。